小鹏汽车迎来物理AI技术体系涌现时刻,打造物理AI产品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加速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来自小鹏汽车2025/11/19

2025年11月17日】今日,小鹏汽车(NYSE:XPEV/HK.9868)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交付量、总营收、毛利率、现金储备在内多项核心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总营收为203.8亿元,较2024年同期上升101.8%;总交付量达116,007台,同比增长149.3%,创下单季度交付历史新高;毛利率达20.1%,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人民币483.3亿元。2025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预期总交付量达125,000台-132,000台,同比增加36.6%至44.3%;总营收预期达215亿元至230亿元,按年增加约33.5%至42.8%。

 

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何小鹏表示:“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各项关键经营指标,包括销量、收入、毛利率、在手现金,再创新高。净亏损进一步收窄,我们目标在四季度实现公司盈亏平衡。”在公司经营持续改善的背景下,小鹏汽车将更加笃定地投入物理AI研发,并加速第二代VLA模型、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在2026年规模量产。

 

开启“一车双能”大产品周期:小鹏X9超级增程即将上市,2026年将推出7款具备超级增程配置的一车双能车型

 

今年三季度,在售车型延续热销态势,多款车型居于市场销量榜前列,小鹏汽车总交付量达116,007台,同比增长149.3%,并创下单季度交付历史新高。今年8月,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上市后迅速进入30万以内纯电轿车市场的前三名,并且带动小鹏汽车月销量从9月起突破4万台。

 

进入四季度,小鹏汽车正式开启“一车双能”的大产品周期。11月6日,鲲鹏超级增程的首发车型——小鹏X9超级增程开启预售,是行业唯一搭载“63.3度超快充磷酸铁锂大电池+60L大油箱”的车型,综合续航达1602km。除了全球续航最长以外,小鹏X9超级增程也是全球AI算力最大、转弯半径最小、空间利用率最高的大七座车型。该车型启动预售后,小鹏汽车在北方区域和更多内陆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用户关注,转化了一大批纯电在当下难以触达的客群,预售订单达到上次预售同期数据的近4倍。11月20日,小鹏X9超级增程将正式上市,并且上市即交付。

 

在此次业绩会上,小鹏汽车对外宣布了2026年的产品规划:一季度,小鹏汽车将继续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用更长的纯电续航和更快的5C超快充解决增程市场的用户痛点,进一步提升在增程市场的份额。此外,还将在2026年推出4款一车双能的全新车型,其中包括在重要细分市场投放的首款产品。在填补品类空白的同时,期望打造更多像小鹏MONA M03一样引领市场的热销爆款。

 

对此,何小鹏表示:“我相信,明年上市的7款具备超级增程配置的一车双能车型,将会大幅拓展我们车型的可达市场空间,为我们带来显著的销量增长潜力。”

 

物理AI技术体系涌现时刻已至,小鹏将围绕物理AI应用打造强大的产品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

 

“物理AI是下一个科技浪潮”正在成为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的共识。小鹏汽车已做好迎潮而上的准备,已实现全栈自研的物理AI体系,同时将围绕物理AI应用打造一个强大的产品技术体系和商业生态,不仅要将AI汽车带给全球市场的广大消费者,大规模部署前装量产的Robotaxi,而且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

 

实际上,小鹏汽车的物理AI技术体系已经开始出现许多能力的涌现。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围绕物理AI发布了四项重要应用,包括小鹏第二代VLA、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这些成果在行业内引发高度关注。

 

小鹏汽车在AI大模型、算力、数据全力以赴的投入积累,正在转化为物理世界大模型持续的智能涌现。小鹏第二代VLA模型比上一代模型的参数量提高了10倍,将智驾的安全性和体验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在此次业绩会上,小鹏汽车提及,2025年12月底将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第二代VLA,2026年第一季度将面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何小鹏表示:“我相信第二代VLA模型的量产是一次物理AI模型的跃迁,也为用户带来跨代升级的体验,让更多用户因为智驾领先而选择小鹏汽车。”

 

在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还宣布了第二代VLA模型也会对全球市场的商业伙伴开源,大众将成为首发客户。此外,小鹏的图灵AI芯片也获得了大众的定点,双方合作研发的车型将会在2026年年初量产。值得关注的是,小鹏汽车正在形成一个研发与商业化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对外技术合作中产生的授权收入将反哺其研发,投入到图灵芯片和VLA模型的迭代升级。何小鹏表示:“我们很欢迎更多优秀的整车和tier1厂商与我们开展基于图灵芯片和第二代VLA模型的技术合作,共同推动领先的智能化技术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大规模普及。”

 

物理世界大模型的智能涌现,也让无人驾驶的时代加速到来。不同于行业目前主流的Robotaxi技术路线,小鹏Robotaxi不使用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因此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Robotaxi行业部署成本高昂、出行限制多、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支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规模化部署。基于此,小鹏汽车计划在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还将在中国开启Robotaxi的试运营。并且,小鹏汽车将进一步打磨好Robotaxi的软硬件和运营生态,开放SDK,而高德将会成为小鹏Robotaxi的首个生态合作伙伴。

 

全新一代IRON在科技日上首次亮相后,因极致拟人的形态和轻盈的步态受到了外界的热切关注。这款人形机器人同样采用了物理世界模型驱动的技术路线,并且由小鹏汽车的机器人、整车和动力在内多个研发团队支持开发。2026年第二季度,全新一代IRON有望通过跨域融合创新实现全面丰富的能力集成,带来远超现在市面上所有机器人的效果和体验。在2026年年底,小鹏汽车将率先规模量产高阶的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量产后将会首先进入商业场景提供服务,包括导览、导购和导巡。2026年年底,小鹏全新一代IRON有望进入小鹏汽车的各个门店、办公园区和工厂。

 

Robotaxi类似,小鹏人形机器人也将向全球的开发者开放SDK。对此,何小鹏表示:“欢迎各类应用场景的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进行二次开发,让IRON在多元的场景里训练出更强的能力,创造广泛的应用可能。从长期来看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比汽车更大,一旦某一代机器人像中国EV产业跨过了电动化的拐点,将迎来爆发性增长。我期待在2030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超过100万台。”

 

小鹏汽车期望通过物理AI应用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且选择打造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生态,与商业和技术合作伙伴一起扩大物理AI应用的生态,加速创造价值。这也将助力小鹏汽车在新的十年,加速成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欧亚非解锁新版图,扎根做好“本地化”,筑牢全球化优势,2026年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

 

进入第三季度,小鹏汽车在海外市场全面发力,在新市场的开拓、本地化研发和生产等方面均有突破。

 

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海外新增56家门店,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欧亚非大陆不断解锁新版图,2025年9月,小鹏汽车正式进入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五国市场。10月,小鹏汽车在欧亚非市场均取得关键突破,接连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柬埔寨、摩洛哥、突尼斯、卡塔尔七国市场。

 

在海外市场扩大的同时,小鹏汽车的海外销量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25年9月,小鹏汽车海外月销量首次突破5,000台,同比增长79%。并且在丹麦、挪威等10个国家,位列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向下扎根,做好本地化将是小鹏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也将为长期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三季度,小鹏汽车首个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在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启动,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顺利量产下线。同时,小鹏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后续,小鹏汽车会深度挖掘本地用户需求,加快技术创新与产品落地。

 

2026年,小鹏汽车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其中包括更受全球用户期待的中小型SUV车型,满足全球消费者多样化的购车需求。

 

展望2026年,小鹏AI汽车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有望随着一车双能的大产品周期的开启、第二代VLA量产带来的跨级体验而进一步扩大,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IRON等物理AI产品将加速量产和走向市场。可以预见,物理AI将开启小鹏汽车的新篇章。何小鹏表示:“小鹏AI汽车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正处在高速扩张的早期阶段,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规模量产,我坚信小鹏汽车会成为中国甚至全球物理AI的引领者,为全球的客户和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于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致力于通过探索科技,引领未来出行变革,做“未来出行探索者”。公司总部位于广州,在北京、上海、深圳、肇庆、扬州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并在肇庆和广州布局智能制造基地。同时,小鹏汽车面向全球进行研发和销售布局,已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在欧洲多地设立分公司。小鹏汽车坚持全栈自主研发智能辅助驾驶软件和开发核心硬件,为用户带来卓越的智能驾乘体验。2020年8月27日,小鹏汽车正式登陆纽交所,募资规模打破当时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IPO纪录,股票代码为“NYSE:XPEV”;2021年7月7日,小鹏汽车挂牌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9868.HK”,成为首个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两地双重主要上市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更多信息,欢迎登录小鹏汽车官方网站www.xiaopeng.com